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百姓民生>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

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

伊秀女性範 人氣:2.1W

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

造紙

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了時代主旋律,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迴圈經濟學也成為了顯學。古人雖然沒有低碳環保和迴圈經濟學之類的詞彙,但卻具有這方面的樸素意識,從他們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的種種舉措中便可見一斑。

自古以來書寫材料多用竹簡和縑帛,但是簡重而縑貴,使用起來不方便也不便宜。《後漢書》蔡倫傳中說:“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誰能想到紙的前身居然是樹皮、麻頭、破布以及漁網呢?蔡倫造紙,變廢為寶,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紙相類似的還有墨。據明代朱常淓《述古書法纂》記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可見“文房四寶”之一的墨的前身,乃是不受待見的煤煙。蘇東坡在《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中說:“書窗拾輕煤,佛帳掃餘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詩歌既道出了掃煙制墨的艱辛,又稱光潤的墨為“玉”,可見煤煙華麗轉身也為東坡先生所寶愛。當然,制墨所用的煤煙多種多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還有用石油煙制墨的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鬆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從沈括的敘述中,不難看出他勇於嘗試的品格,還可以看出他變廢為寶的衝動。

東晉陶侃厲行儉約,其變廢為寶的故事歷來傳為美談。據《晉書》陶侃傳記載,“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餘雪猶溼,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陶侃令人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竹頭收藏起來,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後來一次新春朝會,恰逢雪後初晴,大廳前雪化了地面還很溼,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來鋪在地上,解決了行路不便的問題。等到桓溫伐蜀時,一時找不到竹釘裝船,又是陶侃收藏的竹頭解了燃眉之急,發揮了軍事作用。

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陳遺以焦飯活命的故事。“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而遺母。”後來陳遺平叛失利,軍隊潰散,無以為糧,有人飢餒而死,但是陳遺卻以一囊沒有來得及交給母親的焦飯活了下來。據說杭州天寧寺內過去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剩飯晒乾貯藏起來,逢到饑年則以救荒,平常年頭到臘月初八就煮成臘八粥分贈信眾,稱為“福壽粥”或“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可以添壽增福。可見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焦飯、剩飯不僅可以活命,還可以化人,其作用不可小覷。

天下之物,生之有時,用之無度,則必屈;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古人對此瞭然於心,故致力於變廢為寶,讓牛溲馬勃各盡其用。在現代社會,儘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相對而言已顯得豐富,但是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對於我們踐履低碳環保、發展迴圈經濟仍有不可忽視的借鑑價值。

(作者:朱美祿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