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百姓民生>也遇見了懂得他們的觀眾 - 他們向世界表達大運河

也遇見了懂得他們的觀眾 - 他們向世界表達大運河

伊秀女性範 人氣:2.51W

他們向世界表達大運河 也遇見了懂得他們的觀眾

周哥表演運河水受汙染時,穿著的垃圾舞臺服。

北京時間7月8日上午8點50分,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所搭乘的飛機,終於在上海浦東機場落地。

從6月24日到7月8日,受法中文化交流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方邀請,在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下,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開啟了世界巡演征程“遇見之旅”第一階段的歐洲巡演。這15天裡,這些年輕人分別登上了法國尼斯歌劇院、巴黎議會宮劇場以及德國柏林海軍上將宮劇院的舞臺,向近萬名外國觀眾講述了一位藝術家為創作一部與大運河有關的劇目,與運河水相知相戀的當代中國故事。

“藝術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要真正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崔巍說,“這次巡演,外國觀眾熱情的反應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這種情感共鳴以及對文化遺產珍惜的自覺,並無國籍之分。”

而錢報記者在一路全程隨行中,也感受到,這趟巡演之旅,儘管狀況頻出,但在全劇組投入120分的努力下,絲毫沒有妨礙藝術水準的呈現,而他們也遇見了懂得“大運河”的觀眾。

舞蹈跨越語言障礙,令這群年輕人在向世界表達自己的同時,也收穫了來自世界的理解。

演出前兩小時

為女主角改制戲服

柏林時間7月4日晚上6點40分,距離德國首場演出開場只有一個半小時了,劇場一樓的化妝間內,氣氛卻顯得有些緊張。崔巍手握著對講機,神色緊張到超越以往任何一場演出。

這已是自2014年首演以來,《遇見大運河》巡演的第114場。為何還會緊張?

原來劇組從巴黎輾轉德國途中,有25個行李箱因為航空公司的失誤,丟了。找回來的只有24個,還不知所蹤的那個偏偏是女主角周可的,裡面偏偏是整個劇組獨一件的演出服——“垃圾服”。

這件“垃圾服”是為了展現大運河因被人遺忘而受到汙染時的女主角“水靈”所穿的服裝,這一幕在法國上演時,也是戴高樂將軍的侄孫、攝影師格雷古瓦爾·戴高樂最喜歡的舞蹈段落。

緊急討論後,崔巍決定,將飾演泥土的女演員服改成“垃圾服”。褲子被剪成了裙子,剪下來的布料又用來纏出頭飾。半小時後,這套新的演出服初步成形。

當新的演出服穿上身,崔巍輕聲說“小可,把你的憤怒都集中在這裡,說不定今天這場會是你演得最好的一次”時,周可忽然抬起眼笑了。

當晚的演出結束後,錢報記者找到周可:“今天這段跳真好,心理素質贊!”還沒吃晚飯的她,捧著一份外賣,一邊吞一邊眨著眨沒卸妝的大眼睛,悄悄告訴記者,自己跳了100多場,忽然“會換氣了”。

“以前一根筋地在自己和角色的轉換中較勁,這種掙扎很煎熬。但是現在,我忽然就跟‘水靈’融合了,不再疲憊,連煩惱都消失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發。”

異國街頭的“快閃”

更是一次文化遺產的傳播

繼尼斯馬塞納廣場之後,柏林當地時間7月4日下午1點,在柏林的施普雷河畔,《遇見大運河》又做了一次“快閃”。

和在尼斯時不同,大家拿出幾個小瓶子,將瓶裡的水匯入一個大瓶,然後在河邊一字排開,一個個傳遞下去。最後,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曾凱和周可,一起將水倒入施普雷河中。

瓶中的水來自杭州拱宸橋邊的中國大運河,運河水匯入施普雷河後,將奔流向著名的基爾運河。

時間倒流回6月21日,歐洲巡演出發前3天。在錢報記者的陪同下,崔巍在拱宸橋邊裝了滿滿一瓶運河水。

運河水,見證了她自2010年開始創作《遇見大運河》的足跡,亦保留著2014年大運河成功申遺後,她帶著舞蹈演員做第一次“快閃”舞蹈的記憶。

這裡是《遇見大運河》的起點,亦是崔巍創作的初心:“《遇見大運河》更應該擴充套件為一次文化遺產傳播行動。”

而對於年輕的演員來說,在歐洲街頭的快閃表演,讓他們有了全新的體驗:“雖然語言不通,但用肢體語言溝通完全沒問題”、“以前有點怕空氣突然安靜,但在這裡觀眾比我們還嗨!”

杭州歌劇舞劇院舞劇團副團長華茜告訴錢報記者,這一趟巡演,讓她深深地體會到國外觀眾對不同藝術所持的開放與熱情——演出結束後,歐洲的觀眾會一直站在劇場外,討論觀看感受;街頭即興舞蹈時,當地人不但會衝上來合照,還會即興加入共舞……

這讓許多年輕演員大大增加了自信,這種自信不僅僅是對自己藝術水準的自信,更是一種文化自信。

未來巡演路

將會是一條文化“新絲路”

當地時間7月4日22點22分,結束德國首場演出的崔巍坐上開往酒店的大巴。她斜倚在椅背上,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這一切都特別值得。”

這是她開啟歐洲巡演後,第一次發出感慨:“以往的一切好像都在眼前。第一次創作,第一次登臺,國內巡演,世界巡演。5年前,這都是夢。今天,當我們結束了第一階段的世界巡演,我更有信心了。”

這5年來,錢報記者也一直跟隨、關注著《遇見大運河》的創作,這一段路有多艱難,真正只有奮鬥過的人才會知曉。

據不完全統計,3年巡演下來,僅僅進入劇院觀看《遇見大運河》演出的觀眾,就達到了十五六萬人,這其中還沒有算上,演員們在採風、快閃活動中遇到的普通市民。

在這個過程中,杭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感動觀眾才是藝術的最大價值。

比如,在法國尼斯,退場後空蕩蕩的劇場裡,一位穿藍裙的女士一直等著崔巍,只想告訴她,最喜歡第一幕,那是在講述生命和泥土的關係。

再比如,在德國的首場演出,散場時從一樓到二樓,一路上都有觀眾在說“太好了,很感動,這個中國的舞蹈了不起。”

崔巍坦誠,正是這一路走來的不斷所得,讓她堅持至今:“歐洲的觀眾特別擅長藝術深層次上的理解,有更多對藝術呈現的思考與融入。演出中最後一幕,是演員從觀眾中經過,許多觀眾和演員擊掌,還有的甚至站起來一直鼓掌,恨不得自己也是演員中的一份子。今天,他們能因為這部劇歡喜感動,能觸動思考,想來中國看一看,就是我們創作的最大意義。”

在德國演出的這一天,杭歌收到了來自希臘的演出邀請。這一路巡演,走過的國家都是“一帶一路”的沿線或重要共建國。先輩們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開闢出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如今,《遇見大運河》用舞蹈這一人類共同的語言,搭建起一條文化“新絲路”。

接下去的旅途依然艱難,但不可預知就是它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