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熱點>劉伯承元帥曾在此留 - 世界四大軍校之一設中國班

劉伯承元帥曾在此留 - 世界四大軍校之一設中國班

伊秀女性範 人氣:2.83W

伏龍芝軍事學院,相信許多軍事迷都對這個名字不感到陌生,它有著世界四大軍校之一之稱。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四大軍校之一設中國班,可以看出中國軍人在世界的範圍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合作關係也相當不錯。

世界四大軍校之一設中國班 劉伯承元帥曾在此留

世界四大軍校之一設中國班,許多中國偉人曾經在這裡留學深造,其中包括劉伯承元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等。

前不久,伏龍芝軍事學院2017年畢業典禮在莫斯科紅場隆重舉行。在莊嚴的軍樂聲中,近500名畢業學員接受了檢閱,28名優秀學員被授予象徵該院最高榮譽的金質獎章。來自中國陸軍指揮學院的留學生顧靜超,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俄羅斯陸軍副總司令親自為他頒發金質獎章和畢業證書。

世界四大軍校之一設中國班 劉伯承元帥曾在此留 第2張

3年前,顧靜超被組織公派赴俄攻讀“合成兵團與部(分)隊指揮”專業碩士。3年來,他勤奮努力,刻苦訓練,門門功課取得滿分,以出色的表現和優異的成績,贏得“金牌學員”的榮譽。

作為世界久負盛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自1950年設立“金質獎章”以來,能夠獲此殊榮的寥寥無幾,其評選標準近乎苛刻:所有課程考試、帶分考查都必須是滿分(5分)。“能夠在數百名畢業學員中脫穎而出,達到20多門課程全優,既要靠自身實力,也需要一份幸運。”採訪中,筆者從顧靜超的言談中,感受到中國軍人的自信與謙遜。

其實,能夠成為“金牌學員”絕非易事,更非偶然。入學第一年,出國前毫無俄語基礎的顧靜超,憑藉自身的刻苦努力,在第一科軍事指揮理論口試中,竟然用俄語與考官對答如流,並結合中俄兩軍實際,旁徵博引,見解獨到,取得5分的優秀成績。主考官對接下來的考生說:“回答問題,顧中校就是標準。”

另據看法新聞記者瞭解,伏龍芝軍事學院是與美國西點軍校齊名的世界四大軍校之一,是俄培養高階軍事指揮人員的最高學府。

記者注意到,伏龍芝軍事學院曾經還為中國籍學員專設了一箇中國班。劉伯承元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等都曾到此留學深造。

伏龍芝軍事學院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它與美國西點軍校、與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以及法國聖西爾軍校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伏龍芝軍事學院創建於戰火紛飛的1918年,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32年12月8日,在聖彼得堡成立的皇家軍事學院。從1854年至1917年更名為尼古拉總參謀部學院,該院是當時俄羅斯重要的軍事學院。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前身工農紅軍總參謀部學院正是在尼古拉學院的基礎上建立的。

1918年12月8日,工農紅軍總參謀部學院在首都莫斯科正式宣告成立。到了1919年春天,國內戰爭打得更加激烈和艱苦,年輕的紅軍急需指揮幹部。於是,有關方面決定縮短學員的學習時間,讓他們提前畢業,派他們到東部前線,以打退高爾察克白衛軍的進犯。

這一年的4月19日,學院為首批250名學員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典禮。列寧到會並講了話。他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的軍隊是一支正規的、按照無產階級原則建立起來的、嚴格統一指揮的軍隊。你們應巧妙地運用學到的知識,加強軍隊紀律,組織司令部工作,千方百計地使紅軍和我們的黨以及人民心心相印。”

在伏龍芝軍事學院走過的80多年曆程中,它為前蘇聯和俄羅斯武裝力量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十月革命”後,“工農紅軍軍事學院”的畢業生成為紅軍的骨幹力量,對肅清白俄反動勢力和戰勝外國干涉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學員有恰帕耶夫(夏伯陽)和切韋列夫。

在衛國戰爭爆發後的兩年半時間內,從伏龍芝學院直接去前線的將軍和其他軍官就有6000名以上,其中包括在高階首長進修班畢業的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羅特米斯特羅夫、巴格拉米揚、崔可夫等高階將領。

說到伏龍芝軍事學院就要提到蘇聯國內戰爭中最著名的紅軍統帥之一伏龍芝。他於1885年生於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皮什佩克城,1914年加入蘇共,是著名的蘇聯黨務和國務活動家、軍事家、卓越的軍隊統帥和軍事理論家。

軍事史林雜誌曾發表題為《伏龍芝軍事學院》的文章,其中揭露,1904年伏龍芝在彼得堡工學院上學時參加俄國社會民主黨,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工人運動組織者。他在參加彼得堡10萬工人請願遊行受傷後給他媽媽的信中寫道:“我已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革命”。

1906年4月,他作為伊萬諾夫-沃茲涅先斯克布林什維克的代表,出席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在會議休息時間,列寧對他說,莫斯科起義說明革命需要自己的軍事家、布林什維克要比沙皇軍官更好地懂得軍事。這次談話給了他極大的鼓舞。

公開史料顯示,克里木戰役是伏龍芝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伏龍芝在戰鬥中出奇制勝,強渡錫瓦什海峽成功,攻破了被稱為“第二個凡爾登”的工事。列寧對這次戰役評價很高,認為“這次勝利是紅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蘇維埃政府授予他一把帶有“人民英雄”題詞的軍刀。

1924年3月,伏龍芝被任命為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陸海軍副人民委員,併兼工農紅軍總參謀長、軍事學院院長,也就是現在的伏龍芝軍事學院。1925年10月,伏龍芝不幸逝世,年僅40歲。

為哀悼這位深受全院愛戴的院長,全院人員請求以他的名字為學院命名。委員會批准了這一請求。工農紅軍軍事學院從此更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伏龍芝軍事學院早在1920年,就為支援蘇聯國內東方少數民族革命鬥爭而成立了東方班,並在一年後擴充套件為東方系。

《世界軍事》曾報道,1924年1月,新三民主義獲提出,並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正式打開了中蘇合作的局面。蘇方於1925年同意在東方系下面成立一箇中國班,共有4個名額,用來培訓由廣州政府派遣的軍事學員。左權、陳啟科、李拔夫和蕭贊育,就是第一批留學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中國籍學員。

由於學院不設中文翻譯,4人抵達蘇聯後需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一年的俄語。沒想到一年後,即1926年,4人的資格被取消,改以賀衷寒、杜從戎、周明和王懋功。在此情形下,李拔夫選擇改入基輔軍校學習,左權等3人則堅持自己的正式身份,並在經過爭取後,於1927年和第2批派遣的劉雲、屈武、黃第洪、王首道4人,一起進入中國班學習。

1927年11月,已經成為中共黨員的劉伯承與葉劍英等30人前往蘇聯留學軍事。劉伯承因在莫斯科高階步兵學校的學習成績優秀而成功獲得了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的機會。在學習中,劉伯承編寫出了《南昌暴動軍事報告》一文。20多年後,劉伯承奉命前往南京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以當年的留學經歷和辦學經驗,成功興辦起解放軍的第一所高等軍事學府。

此外,除了上面介紹的3批中國班學員外,抗戰期間也有一批八路軍將領被送到重新開辦的伏龍芝軍事學院中國班深造,如劉亞樓、盧冬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