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百姓民生>別淪為擺設 - 舊衣回收進社區

別淪為擺設 - 舊衣回收進社區

伊秀女性範 人氣:8.53K

舊衣回收進社區 別淪為擺設

位於興隆家園的舊衣物回收箱。

舊衣回收進社區 別淪為擺設 第2張

舊衣回收進社區 別淪為擺設 第3張

位於崇文門西大街6號樓和8號樓之間的衣物回收機。

位於興隆家園的舊衣物回收箱。

位於崇文門西大街6號樓和8號樓之間的衣物回收機。

每到換季時,家家户户總能整理出一批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閒置衣物。打發給親戚?“消化”能力畢竟有限;捐獻給山區?又要搭上高昂運費……如何給這些衣物找個好歸宿,成了困擾許多人的難題。如今,不少小區裏可以看到舊衣回收箱,似乎為市民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使用 ▃▂▁

“捐了總比扔了強,

心理上覺得物盡其用”

家住興隆家園的徐莉最近發現,北門入口處,多出兩個一人多高、並排擺放的藍色大鐵箱,正面下方寫着“一家衣善”舊衣物環保回收箱。

“正愁家裏那些淘汰下來的衣服沒地方處理呢!捐了總比扔了強。”徐莉從衣櫃裏挑出十多件成色尚好,但很少再穿的襯衫、外套和褲子,洗過晾乾後,用大袋子裝着拎到回收箱前,“投放口那兒有擋板,看不到裏面有多少衣服。”回收箱側面,張貼着愛心衣物回收捐贈流程,“看起來還挺專業,起碼心理上覺得算是物盡其用。”

類似的回收箱,田博在溪城家園也見到過。這個位於3號樓和4號樓之間花園東側的黃色大鐵箱上,寫着“地球站公益創業工程”。除了正面畫有的服裝、鞋子圖案外,側面還有耳機、玩具等小件物品的標誌,“從名字上看,叫‘家庭閒置廢舊物品收集箱’,有點像‘大雜燴’版本。”

一天中午,田博把剛剛整理出的十來件舊衣服裝進紙箱子,特意從家搬來,“有好多小孩的衣服,包括春節穿的紅色棉服,還挺新的,就想着別浪費了。”田博打量一番,發現投放口又高又小,要想把一大包衣服塞進去,着實需要費些工夫,便隨手放在收集箱旁。“我在小區溜達了一圈,等再回來,剛好看見幾個大媽正在那兒分衣服。”田博有些無語,只好自我寬慰,“反正給誰不是給,總比當垃圾要好。”

崇文門西大街6號樓和8號樓之間的過道上,同樣擺放有兩台衣物回收機。機器上方的投放流程顯示,使用者需要微信關注“幫到家”並註冊,把註冊的手機號寫在紙上,再將寫有手機號的紙張及衣物放入袋子封好,投遞進入衣物回收機,專業分揀之後,積分會自動充進賬户裏。由於這裏並不臨街,位置相對隱蔽,箱體顏色又不算鮮豔,附近很多居民甚至從不知道它的存在。

運轉 ▃▂▁

“一年總共要收500多噸,開銷200萬左右”

從全市來看,“一家衣善”算是新近入場的年輕成員。據北京市婦聯社工部副部長李雪松介紹,回收箱從今年3月開始設立,共計投放箱體173個,主要分佈在通州區、東城區和朝陽區,目前配備2輛箱體運送車和1輛衣物回收車。

“通常來説,每個箱體點位平均7到10天回收一次,部分點位2天就要回收,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相應點位的箱體數量。”李雪松表示,每個箱體每月可回收舊衣物100公斤左右。雙重分揀後,從中挑選出八成新以上、無破損的衣物,按照男裝、女裝、童裝分類,並經過兩小時清洗烘乾和一小時臭氧、紫外線消毒,進行熨燙、整理、打包,送到貧困家庭等有需要的人羣手中。對於不符合轉贈標準的舊衣物,將分解為再生纖維、無紡布原料等其他深加工產品。平均下來,每件舊衣物的處理成本大約需要2到10元。

相比之下,地球站公益創業工程則稱得上“元老級”成員。“在環保部指導下,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早在2013年就開始做。”據項目主任商慧介紹,儘管“地球站”被民政部列為中央財政支持的社會組織示範項目,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質疑聲還是隨即湧來,“有問我們是什麼人的,還有問衣服捐了以後給弄哪兒去了,甚至覺得我們跟拾荒的沒什麼兩樣。”

據商慧回憶,當初團隊的工作人員一遍遍地到社區、機關、學校宣傳推廣,還主動提出給十個示範區配設備,送電腦和打印機,但對方都不太願意接納,“有的是出於安全考慮,怕無人值守,存在隱患。我們只能儘量找有保安、有監控的地方,爭取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這方面風險。”

經過努力,“地球站”投放的箱子從第一年的50個發展到目前300多個。“我們只有一輛金盃車,早上七八點出去,晚上八九點回來,每天收兩趟。”商慧表示,每個箱子都有一個聯繫人,箱子上還有熱線電話供市民免費撥打。除了收集箱外,這輛車還要負責一些公司、醫院等合作單位搞活動時的衣物回收,“趕上春秋換季需求量大時,我們就只能租別的車。一年下來,總共要收500多噸。”

商慧給記者算了筆賬,“為了維持日常運轉,我們在上莊路附近租了個10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作為倉庫,再加上司機、分揀工等二十多人的團隊,一年各項開銷就要200萬左右。”

期待 ▃▂▁

“自己建一個回收工廠,

按照規範去做”

“收來的衣物主要有三個處理渠道,一是捐贈,二是義賣,三是回收再利用。目前看,捐贈佔的比例其實很小。”商慧坦言,這種現象在業內相當普遍,“我們有一個做公益的圈子,大家曾經統計過,捐贈所佔的比例都不會超過收取量的10%。我覺得這都算説高了,像我們收500噸,要捐50噸的話,物流成本也很誇張。不説遠的,就是送到內蒙古,都很難出得起。”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有貧困地區缺衣少穿,但那些往往是在偏遠山區,快遞貨運都不方便送達,只能中轉,需要當地支持,這就很困難。有些地方直接跟我們説,與其千里迢迢送舊衣服,還不如把運費捐給他們。”在商慧看來,舊衣物的處理遠比想象中要複雜,“很多公益項目立意雖好,但不具備可持續性,一旦出資方‘斷供’,就沒辦法維持下去。”

商慧表示,“地球站”之所以堅持做義賣,正是為了實現自我“造血”,目前全市開設六家愛心超市,主要分佈在五六環之間,成了農民工的“淘寶店”,“剛開始很多人不接受,覺得我捐的衣服憑什麼讓你拿去賣了掙錢。我們就實事求是跟對方解釋,這些錢除了維持項目運轉外,還會再次捐給其他弱勢羣體。況且,一件原本不想要的衣服,以五塊八塊的低價賣給農民工,本身也是一種公益。”

“剩下還有一半左右的衣物只能回收再利用,到工廠打成纖維,用來加工農用保温材料等。”商慧説,這些衣物並非不好,只是不符合農民工需要,“好好的衣服送去回收,其實挺可惜的。我們有合作伙伴曾經嘗試在社區開店賣,結果不到半年就倒閉了。很多人還是會顧忌面子,寧可到網上買二手的,也不想去實體店,怕人看見。”

讓商慧頭疼的還不止這些,“目前二手衣物的流通方面沒有明文規定,我們雖然覺得應該做,但總歸缺少政策支持。有關部門可以提要求,比如這些店需要具備哪些資質,我們也好有章可循。”

這些年來,商慧一直試圖為待回收的衣物找個靠譜的下家,可惜至今未能如願,“多數都是小作坊,幾乎沒有一家規模足夠大、各方面都比較正規的。”商慧告訴記者,目前在國內,如果按照嚴格流程處理或再加工一件舊衣物,成本甚至要高於造一件新衣服,“主要是產業不成熟,規模不夠大,成本降不下來。我們希望以後能自己建一個回收工廠,按照規範去做,讓資源實現再利用。”

主筆 宗媛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