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百姓民生>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回憶 - 學者

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回憶 - 學者

伊秀女性範 人氣:1.6W

學者: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回憶

圖為學者“重走”期間,在白沙牙叉鎮什空苗村觀看村民織錦。海南省博物館供圖

中新網海口6月15日電 題:學者: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回憶

記者 洪堅鵬

“史圖博的貢獻不單是寫下了《海南島的黎族》這本書,他當年尋訪海南所收集的黎族生產生活用具一件都沒有帶出中國,並留下了珍貴的圖片資料。我認為,史圖博不僅是個文化人,更是中國的國際友人。”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馮昆思15日對中新網記者如是說。

生於1885年的德國生理學家、耶拿大學教授史圖博與中國淵源深厚:他曾於1924年應邀到上海同濟大學任生理學教授、生理學館主任,並於1931年、1932年兩度前往海南島西南部和中部山區黎族聚居地作實地田野調查。

今年6月10日至14日,來自海南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等機構的考古、民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聯合開啟了“重走史圖博之路——海南島大型民族學調查”活動(下稱“重走”),沿著當年史圖博行走海南的路線,尋訪沿線少數民族文化。

學者:史圖博為海南黎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回憶 第2張

圖為黎族阿婆展示繡面文身。 潘達強 攝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王奇志對記者表示,這是他首次來到海南近接觸黎族文化,現實與《海南島的黎族》中的敘述已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村莊聚落上,就連人的生活狀況都有很大改變。從成片的傳統船型屋聚落消失,到現在的鋼筋水泥房,令船型屋成為“文化標本”。“也有很多東西不變,比如有些屬於文化精神上的唱歌、跳舞,比如釀酒、織錦等都很頑強地保留了下來。”

馮昆思也有同感。他說,在現代化的浪潮衝擊之下,傳統文化的抗擊能力是十分虛弱的。但可喜的是,看到了政府在下力氣做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工作,眼見黎族傳統織錦、製陶得到了延續與發揚。

馮昆思建議,伴隨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相關市縣可以開發與史圖博考察有關的旅遊路線,讓遊客探訪少數民族生態。

此次“重走”循史圖博1932年考察路線,沿海口、儋州、昌江、白沙、樂東、五指山、瓊中等市縣展開,探訪了12個少數民族村寨。海南省博物館藏品徵集部主任王輝山介紹,當年史圖博曾走訪了30餘個黎族村莊,1949年以後由於水庫移民等原因,有10餘個村莊不復存在。

兩年前,海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到南京博物院交流時,發現了史圖博收集的部分黎族文物及清單。“後來我們多方瞭解,發現史圖博收集的文物分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王輝山說。

海南省博物館著手策劃在今年底舉辦史圖博收集文物的相關展覽,成為“重走”之起因。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們發延告訴記者,史圖博所收集的300多件黎族文物於1946年由當時的中央博物院收購,後來被分散收藏,如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藏有其中的200多件,“史圖博為海南黎族保留了大批文化遺產。”

們發延說,現代化的推進再加上旅遊景區發展等人為因素的衝擊讓少數民族文化消失得太快,我們仍然要做黎族、苗族的搶救性調查與保護的工作。

在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內,生活著34位生於1944年以前的繡面紋身阿婆,均已70歲以上高齡。繡面紋身作為黎族保留了3000多年的民族文化習俗,在現代文明面前不得不退讓。

阿婆符金花說:“我們這一代人離世以後,繡面紋身就會消失,只剩下回憶。”

其實,史圖博早在幾十年前為《海南島的黎族》作序時就寫道:“海南島很快就要逼近巨大的迅速的文明化運動。在沒有全部失去尚可窺視其原始狀態之前,今天必須寫下這些東西,因為這是最後的時機了。”(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