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百姓民生>孤墳矗立玉米地無人祭掃 - 遠征軍埋骨滇西70年

孤墳矗立玉米地無人祭掃 - 遠征軍埋骨滇西70年

伊秀女性範 人氣:2.2W

他,作為排副,堅守怒江阻擊日軍

他,不幸犧牲,戰友將他葬在施甸

6月,雲南施甸縣,林木鬱鬱蔥蔥。

蘇澤錦站在一座遠征軍孤墳前,淚流滿面。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經歷,她與此墳結緣。

墳墓已殘破不堪,始終無人再來祭奠。但碑文上的文字,能清晰辨認這位抗日遠征軍的戎馬經歷。

1943年,中日兩軍對峙於怒江兩岸,時任遠征軍71軍87師260團1營3連上士排副的成都人簡少良,不幸犧牲於此,戰友將他埋葬在半山腰上。

感動於中國遠征軍的事蹟,蘇澤錦暗下決心,一定要幫他尋到成都的親人。

就此,“尋找成都東水井街遠征軍簡少良後人”的網帖在川人朋友圈擴散,雲南、四川兩地誌願者,接力尋找簡少良的家人。

遠征軍埋骨滇西70年 孤墳矗立玉米地無人祭掃

蘇澤錦(前)拜祭簡少良。

發現

孤墳矗立玉米地

看不出有祭掃的痕跡

連日來,一則“尋找成都東水井街的遠征軍簡少良後人”的帖子,刷爆朋友圈。帖子中,蘇澤錦把墓碑上的所有資訊,一字不落地記錄下來。

“20多年前,一次偶然機會,我見到了這座墳。”6月8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與蘇澤錦取得了聯絡。她說,這座墳位於雲南施甸縣太平鎮烏木村,周圍種滿了一人多高的玉米,“第一次到這裡,它就靜靜地躺在那兒,看不出有祭掃的痕跡。”

蘇澤錦回憶,出於對軍人的尊重,她刨開了周圍的玉米,以及墳頭的雜草,一座墓門殘破、充滿歷史感的遠征軍墓,清晰地呈現在眼前。輕輕拭去碑上泥土,“71軍、歿於癸未年、成都”等字樣顯現出來。

“我有家人蔘加過遠征軍,所以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很感興趣。”蘇澤錦仔細記錄下碑文資訊,“他叫簡少良,成都人,遠征軍71軍87師260團1營3連上士排副,犧牲於1943年。”蘇澤錦說,簡少良犧牲後,戰友將他葬在這裡,並立下此碑。

保護

百姓曾加固墓碑

兩年前殘墓已重新修繕

“家裡爺爺輩的,就有親人當過遠征軍。”蘇澤錦說,她從小就對抗日戰爭感興趣,尤其是家鄉雲南一帶的抗戰歷史,“第一次看到這個完整墓碑時,心裡既激動也很感慨。”

“這樣的墓,在滇西一帶有很多,大多都是保家衛國的戰士留下,有的只有墳堆。”她說,簡少良有完整的墓碑,只是“藏”在一片玉米地裡,很難讓人引起注意。由於擔心這處墓地被破壞,她聯絡了當地文管所、村委會,呼籲村民一同保護。

“墓地處在怒江東岸的陡坡,易遭受泥石流。”她說,當地百姓為了保護這座墓碑,曾自發進行加固,相關部門也很重視。2014年,在多方努力之下,這座遠征軍孤墳,得以重新修繕,新立了墓門架。

遠征軍埋骨滇西70年 孤墳矗立玉米地無人祭掃 第2張

儲存70餘年的墓碑。

往事

激戰炸燬惠通橋

中日兩軍對峙怒江兩岸

“從碑文資訊來看,簡少良犧牲之時,中日兩軍正對峙於怒江兩岸。”6月9日,全國著名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分析,身在遠征軍71軍87師的簡少良,與部隊駐紮在怒江以西的施甸一帶。

1942年5月,日軍攻陷龍陵縣城後,連夜佔據了怒江西岸的松山。為了防止日軍繼續深入,中國軍隊當機立斷炸燬了唯一的通道——惠通橋。

而後,憑藉怒江這道天險,加上飛虎隊、地面部隊的配合,成功阻斷了日軍的進攻步伐,讓他們“越過怒江直搗昆明、重慶”的企圖,徹底毀在了怒江河畔。

自此,中國軍隊拉開了反攻日寇的序幕。“最先到來的是71軍的36師。”戈叔亞說,之後,71軍87師、88師等部隊相繼趕來。從1942年5月至1944年5月間,兩軍之間多次有試探性的襲擊,“中國軍隊也在熟練使用游擊戰,屢次對日軍進行騷擾、刺探軍情等活動,為大反攻準備了充實基礎。”

“1943年8月,簡少良犧牲時,正是兩軍對峙之時。”戈叔亞分析,這位成都籍遠征軍人要麼是在敵我交火中陣亡,要麼就在軍旅中身染重病離去。

遠征軍埋骨滇西70年 孤墳矗立玉米地無人祭掃 第3張

炸燬前的惠通橋。 強渡怒江。受訪者供圖(部分為資料圖片)

線索

犧牲時29歲

或留有子嗣健在

“墓碑上的文字顯示,這位犧牲的遠征軍戰士隸屬71軍87師。”長期關注這段歷史的老兵志願者泓影說,抗戰期間,71軍有三個王牌師,其中就包括戰功赫赫的87師,這支部隊曾參加淞滬會戰,後來還作為參加滇西反攻對日作戰的部隊,是較早進入滇西的一支遠征軍部隊。

“簡少良犧牲時,已經是上士排副。”泓影說,由此可推斷,簡少良參加這支部隊的時間較早,“但參加早期的淞滬會戰可能性不大。既是從成都出去的,很可能是當時71軍在西昌一帶徵兵時,他作為補充兵員加入的部隊。”

此外,簡少良在犧牲時,已是29歲。“在那個年代,一般情況來說是已經成婚了。”泓影說,因此不排除留有後人健在。簡少良犧牲的幾個月後,滇西反攻的戰鬥打響,“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渡過怒江,發生了松山、龍陵等多場戰鬥,知道他墓碑的戰友很有可能也犧牲了。”

尋訪

水井街有簡姓人

但與簡少良無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墓碑還記錄有簡少良的住址。“上面刻著成都東水井街。”蘇澤錦一遍遍翻看地圖、在網上查詢,“沒找到東水井街這個地名。”

對此,成都民俗專家袁庭棟表示,雖未聽過東水井街,但成都一直都有水井街存在,“這個地名從清代一直沿用至今。”

“抗戰時期的成都範圍來看,碑文上的東,可能指的是成都東面的水井街。”一名研究成都文化的學者推測,碑文中的東水井街,極有可能就是目前的水井街一帶。

6月9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前往水井街一帶走訪,這裡的建築早已不復往昔,鄰近的街道已成了繁華的酒吧一條街。記者尋找到幾位曾住這裡的老人,但對於簡姓的瞭解都不多。

“我們找到一位疑似住過水井街的醫生。”成都志願者王虹說,接到這個尋人帖後,四方打聽獲悉,一位名叫簡光玉的醫生,上世紀50年代後住過鄰近水井街的水津街,“遺憾的是,簡光玉翻閱家譜未曾發現有簡少良的名字。”

得知訊息後,蘇澤錦輕嘆了口氣,“曾經在他墳前許諾過,要幫他找到親人,所以還會繼續努力下去,我也會抽時間到成都來一趟。”

“四川志願者仍在多方努力尋找。”6月10日下午,四川巴蜀抗戰史研究院祕書長張光秀介紹,抗戰期間,四川有350萬人前往抗日前線浴血奮戰,有60餘萬人犧牲。隨著時間推移,川內健在老兵僅剩千餘人,“作為後人,能為昔日犧牲將士尋找親人,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背景史料/

十萬青年十萬軍

四川男兒踴躍參加遠征軍

1942年,中國10萬遠征軍進入緬甸前線,由於軍備、軍力等多方面因素,大半軍人永遠留在緬甸的土地上。訊息傳入四川,各界群眾走上街頭,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以此祭奠陣亡將士,鼓勵從軍抗戰。

1943年11月15日,中將參謀長徐思平到三臺縣,在當時位於三臺的東北大學發表演講,呼籲廣大青年積極投軍報國。“國家危難,匹夫有責!我等男兒應該衝鋒陷陣,保家衛國!”當場有多位青年決定棄文從戎。隨後,“十萬青年十萬軍”在四川各地得到響應,青年從軍運動席捲全國。之後一年內,全國服役的青年學生有10萬多人。

熱線尋親

名字:簡少良

家住:成都東水井街

番號:71軍87師260團1營3連

職務:上士排副

犧牲年齡:29歲

犧牲時間:1943年8月

犧牲地點:雲南施甸縣一帶

如果您聽說過簡少良戰士,亦或者有他家屬的線索,請第一時間撥打尋親熱線028-96111,或通過@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華西都市報官方微信留言,幫助抗日戰士尋找家鄉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