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奇聞趣事>古人如何保暖? - 元朝之前沒有棉花

古人如何保暖? - 元朝之前沒有棉花

伊秀女性範 人氣:7.87K

元朝之前沒有棉花,古人如何保暖?

棉被是我們日常最常用的禦寒寢具。人們用棉布做成被罩然後填充棉花,能起到很好的保溫效果。即使是最新的鴨絨被、鵝絨被、蠶絲被,它們裡面的填充物雖然不同,但保溫原理與棉被沒什麼兩樣。

我們如果穿越回秦漢、隋唐,就會發現溫暖的棉被並不存在,我們只能在瑟瑟寒風中尋找其他的保暖寢具,因為棉花在中國普及要遲至宋末元初。那麼中國古人此前蓋什麼樣的被子禦寒呢?

首先,我們要理解在古人眼中什麼是“被子”。

從先秦到北宋以前,中國人理解的“被子”就是可以披在身上的“寢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寫到:“被,寢衣,長一身有半。”這源於孔門弟子在《論語·鄉黨》中有關孔子衣食住行的記載:孔子居家,“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若以當時人1.7米的身高計算,寢衣長達 2.55 米。這種寢衣類似今天的被單,睡覺時可以覆蓋在身上做被子,醒來可以披在身上做衣服

那麼這種“寢衣”的形制是什麼樣子的呢?

據明初陶宗儀在《南村綴耕錄》中載,後蜀主孟昶有一條錦被,寬達三幅布(約 1.8 米),卻由是一整幅錦做成的,在頭有兩穴,可以合扣在脖子下,如當時人穿的盤領衣服,餘下的錦則能披在肩上,稱為鴛衾。放肆吧

實際上,這條寢衣類似披風,已經比先秦時的大大簡化。在孔子的時代,寢衣還帶袖子和帽子。因為先秦時古人席地坐臥,又寬又長的寢衣可以把人全都包裹起來,達到保暖的目的。

古人臥睡不蓋被

在中古以前,棉花尚未傳入時,像孟昶一樣能用得起絲織錦、帛製作寢衣的人多是貴族。再例如蘇鶚在《杜陽雜編》寫到,唐元和八年大軫國曾進貢冰蠶絲織成的被,方二丈、厚一寸,即使夏天覆蓋也是清涼透體。而中古以前大多數底層故人還是用麻來織布做寢衣。

此外還有一種紙被,陸游曾寫到:“紙被團身度雪天,白於狐腋暖於綿。放翁用處君知否,不是蒲團夜坐禪。”後人推測這中紙被是用某種藤條製成的,顏色雪白、質地堅硬。

我們熟知的古人對被子的另一種叫法源於杜甫的詩:“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所謂“衾”,按照《說文》,就是“大被”,即更大的寢衣。

但“衾”和“被”還是有顯著的差別:被是單層(不論織得多厚)布製成,衾則有裡有面。這意味著故人在衾裡面填充了某些材料讓這種“大被”更暖和。

這也是我們關心的核心問題:在沒有棉花之前,古人在被子裡填充什麼?

古人稱這種填充物為“絮”,這個字也表示填充這個動作。《說文》對“絮”的解釋是“敝綿”,清代段玉裁進一步解釋道,“敝綿”就是破敗的絲製衣服。他又補充到,古代尚無當今的木棉,所謂的“綿”都是絲制的。可以想見,最早在被子裡填充的“絮”就是那些穿破了的絲質衣服的碎片,或者質地不好的絲。

現代優質絲綿

另一種很早被用來做“絮”的材料是蘆花。《二十四孝》中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即有反映:孔門以孝行著稱的閔子騫,不被後母喜歡,到了冬天,後母的親生兒子的衣服都絮綿,而只有閔子騫的衣服絮蘆花,凍得閔子騫瑟瑟發抖。他的父親察覺後,毀衣觀之,“始知非絮”。

單衣順母(圖片來自傳古承今書畫院)

這個故事出自敦煌遺文,不晚於唐代,可知至少在隋唐時,蘆花已經被人視為可以用來填充禦寒的材料。

蘆花

另外,我們常認為古人會用獸皮做被子。實際上,古人多用獸皮做墊子,席地而坐的情況下可以很好的隔絕地面的寒冷,即《論語》中所謂“狐貉之厚以居”,可以當坐墊、睡墊。

TAG標籤:#古人 #元朝 #如何 #保暖 #沒有 #之前 #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