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伊秀女性範>資訊>新聞>百姓民生>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加減法"

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加減法"

伊秀女性範 人氣:3.07W

成就報道一向是媒體新聞報道的重要發力點,它通過展示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引導人們回望過去,從生活的變化中感受獲得感,從而激發社會大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起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的作用。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各級媒體以“砥礪奮進的五年”為統領,策劃實施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成就報道,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了濃厚氛圍。

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加減法"

透過各地媒體的實踐,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格局下,做好成就報道,更需要融入供給側思維,根據供給側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加減法”,從而增強成就報道的針對性和感染力。所謂成就報道中的“供給側思維”,就是在組織策劃成就報道時,把主旋律宣傳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分析自己的優勢在哪裡,讀者的需求在哪裡,進而有的放矢地加以推進,創新成就報道的形式、內容,以優質新聞供給滿足讀者對資訊的需求。

在高度和角度上做文章

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要在高度上做“加法”,在角度上做“減法”。傳統的成就報道,側重的多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某一方面的工作,看起來“高大全”,但往往是“就工作說工作,就成績說成績”,缺乏厚度,可讀性不強。成就報道應以理性統籌論述,以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告別這樣的尷尬,一個成功的做法就是認真策劃,找準黨心民心的最佳契合點——在立意上向中央重點工作靠攏,追求“高度”和“深度”;在選題上,讓切入點“小些再小些”,從小處著手,找出這些成就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關聯點,提煉出既能在當地讀者中引起共鳴,又具有全域性指導意義的主題,從而真正做到“用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視角折射大時代”。“砥礪奮進的五年”主題報道啟動之初,各中央媒體便聚焦精準脫貧這一重點,組織百餘名記者深入100多個扶貧村,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貧困戶的切身變化來反映脫貧攻堅的顯著成效。這種蹲點調研的形式,實現了中央大政方針和地方具體實踐的有機結合,而細微之處的切入,更讓讀者感同身受,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政績圖解”要不得

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要在時間上做“加法”,在距離上做“減法”。一般而言,成就報道涉及的時間跨度長,有時難免高度概括,常常讓讀者感覺是“政績圖解”,不生動、不形象、缺乏興奮點,不容易抓住受眾的注意力。

在成就報道中融入供給側思維,一方面要突出新聞的時效性,把最新的新聞事實擺到讀者面前,而將特定時期內的故事作為背景,有機融合到報道主體中,增強報道節奏的律動感。另一方面,在行文中,強化平民視角,拉近和讀者的距離,用群眾的語言來講述百姓身邊的故事,面向特定人群精準發力,增強報道的針對性和感染力。

協調好個體與整體關係

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要在系統化上做“加法”,在程式化上做“減法”。在地方媒體的新聞實踐中,成就報道往往是一個部門、一個縣市或是一項統計資料寫一篇,看似是一組報道,但實質上是單打獨鬥,缺乏系統性。即便文筆再優雅,敘事再感人,也只是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很難給讀者留下系統的印象。更何況,有些成就報道,恐怕也和“珍珠”相去甚遠,只是程式化的“工作回顧”。

在系統化上做“加法”,就是通過整體策劃,把採訪得到的大量新聞事實作為一個個“模組”,進行重新整合,使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串串的“項鍊”。特別是要善於將主題策劃與中央或地方重要時間節點有機結合,同步策劃、同步推進,實現傳播效應的最大化。

少用資料多講故事

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要在細節上做“加法”,在資料上做“減法”。“只見數不見人”“只見物不見人”是很多成就報道的通病,也給讀者造成了報道乾巴巴的印象。但從傳播效果看,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資料背後的故事,是生活當中的細節——往往是細節成就了報道,留給人們的印象也最為深刻。成就報道要出新出彩,一個祕訣就是“少用些資料,多講些故事”,深入事件第一現場去發現,用大量鮮活的故事和細節,增強成就報道的親和力。因為細節是敘事中較小的組成單位,往往來自於人物無意識的流露,這些細節最為真實。

多些互動摒棄說教

以供給側思維做好成就報道,要在互動上做“加法”,在說教上做“減法”。傳統的成就報道從上而下的痕跡較重,面對“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融媒體時代,不易激起讀者閱讀欲是客觀現實。要改變這種現象,先要改變這種“撒芝麻鹽”式的說教路數,在強化編讀互動上下功夫。

一方面,可以藉助現代網際網路技術,通過微信、微博、微視訊等融媒體產品,調動讀者參與成就報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策劃活動,讓群眾參與報道的過程,用活動放低身段,吸引讀者。

新聞實踐證明,對於成就報道而言,創新和貼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關鍵詞。只要從供給側的角度出發,時刻牢記新聞輿論大局和讀者的需要,不斷推進成就報道理念、內容形式的創新,把“大而硬”的主題變得“軟而親”,成就報道自然會引起大家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滄州日報社)